我心即墨 墨即我心——记女书法家方放
//www.buttkin.com     2011-07-01     作者:韩丽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方放 1968年生,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北京书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书法作品曾获首都大学生书法现场大赛个人优胜奖,日本高野山书道协会奖,石景宜博士杯——华夏书画创作大赛书法优异奖,中日女流书法大赛银奖等。入选全国首届、第三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国际知名女书家书法邀请展,第三届日中书法交流展,“新世纪之歌”中、日、韩美术展,“情趣、韵味、意境”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新加坡中国当代百家妇女书法展等国内外重大展览。论文《静看芦花隔岸生——文征明书艺撷事》刊于《北京书法》第66期、《董其昌书艺探微》刊于《北京文艺》2006年第4期,《笔墨里放出光明》刊于《中国文化报》总第4899期,并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网”编撰《中国艺术·书法篇》。出版有《黄自元楷书字谱》一书。另有作品被新加坡书法中心等机构收藏。

我心即墨  墨即我心

——记女书法家方放

    她是柔和的,她的到来,仿佛一缕清芬,惹得周边的空气也会幽幽地宁和下来。

    她是沉静的,举手投足之间,浸润了水墨的灵气,徽州长大的她,或浓或淡地染上了古徽州白墙黑瓦的建筑神韵。

    她是散淡的,生活的磨砺在她好像没有留下痕迹,她的心永远停留在闲玩的那一刻。一袭或深或浅的灰色衣着,永远素面朝天,永远灿烂微笑。

    她是执著的,她在尺素上流动的每一根墨线,都绵长而倔强,温润而遒劲,从学生时代就显露的认真踏实、清爽淡雅的风范,至今也没有被柴米油盐消磨掉半点。

    她就是女书法家方放,她是那种既通脱又认真的人,倾心书画,优游于儒墨之间;生活中的她,闲适之致,冬霜夏露,无忧无虑,怡然自得。

    她出生在上海的外婆家,7岁时回到父母身边。其父方绍武是安徽著名书法家,严谨细致是他的治学态度,对女儿的要求更是严格。方放初由唐楷柳公权《神策军碑》、颜真卿《麻姑仙坛记》、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入手,每一字都要求烂熟于心,父亲每日都画圈检查,若不合格,无论多晚都要重新写到父亲满意为止。邻居们都知道她是在父亲“一手举着棍子,一手举着巧克力”的环境中长大的。功夫不负有心人,11岁时,她的作品被刊登在《书法》杂志上,12岁获得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首届少年儿童大字比赛二等奖”,17岁获“日本高野山书道协会奖”。

    青少年时期的书法训练养成了她极其敏感的观察力及对形态准确的描绘能力,使她在短短一年的绘画学习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在投入专业学习时,仍坚持书法练习。就读期间,担任书法社社长、学生会女生部部长,开展了一系列书法活动,大四时,获得“首都大学生现场书法比赛个人优胜奖”。至今,老师们还念念不忘那个会写一手好字的方放。

    一年前,也是初夏,茶叙中,我看到她临摹的魏碑作品,厚厚一摞六尺宣,一字一行,抑扬腾挪,坚劲磊落,收放有度,如何也想不到那“狡兔暴骇,将奔未突”的浑厚笔意出于巾帼之手。

    时隔一年,我诧异眼前的作品却是另一番景象,这是她近期创作的尺牍小品,自然老到,温润典雅,一种不悲、不喜、不惊、不嗔的气息,仿佛从墨线里扶摇升腾,弥漫在我心间。毫芒之间,有碑的质朴与帖的精微,从容自若,生趣盎然。笔画起处或藏锋或露锋,如坠石、如雨滴、如昆虫,行笔或直或曲,或枯或润,刚柔相济,亦非一带而过,其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和力量,如微花草迹,如淡云微抹,这点划的组合变化构成了一开一合,一推一挽的运动之势,沈宗骞云“笔墨相生之道,全在于势。势者也,往来顺逆而已。而往来顺逆之间,即开合之所寓也。”这种势突破了字形的束缚,跳越舞动,形成一个个音符般奇妙的生命,这些略带灰调子的洒金宣纸上的字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有平正有倚斜,正书势巧形密,厚重雄强,行书清健萧疏,草书则秾纤折中,空灵虚静,错落跌宕,变幻莫测。

    这样的书法,远观岚雾盘绕,近见树影扶疏,不急不躁,像江南的水,不起波澜,让你的心沉静,融进一片虚静中,随性自在。方放是看懂了水的,看懂了墨的,这份相知,使这动情的墨迹听得见她内心的悠悠吟唱。在墨的浓郁里,她看到阳光在山涧林壑从容地踱步,她知道,它走过的地方,温暖满怀。

(韩丽萍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编辑)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