煞一煞另类英雄风
//www.buttkin.com     2011-09-05     作者:邱振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汉子,从战壕里站起来,晃着膀子踱到阵地前,斜着眼角扫视了一下敌军炮口,然后在敌军指挥官的望远镜里,满不在乎地扯开裤带朝地上的钢盔就痛快淋漓了一番。

    这就是最近热播的一部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的一组镜头,这一番做作,让人无论如何想象不到的是,出自剧中的一位八路军独立团团长。细究全剧就会看到,这位“团长”类似的古怪行为还有很多,如被侵略者的武力和残暴吓出心理障碍等。这些,都在该剧正式播映前的宣传预热中被制作者称为“个性鲜明”、“颠覆传统”。与之类似,在一部曾引发抢播闹剧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游民习气、无赖作风更是弥漫于这支曾创下世界战争史奇迹的中国远征军中,小偷小摸、内讧械斗在这支队伍里也层出不穷。

    其实,对正面人物、英雄形象用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来进行更符合真实人性的刻画,是近年来一些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亮点,这是对过往作品中那种高大全式人物塑造模式的突破。然而,这种“消解崇高”,似乎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把一些很不招人待见的缺陷安在英雄人物身上,美其名曰“人性化”。一脸胡须+斜叼烟卷+满嘴脏话俨然成了这些影视剧中英雄人物的标准造型。这些影视作品看上几部,不由得让人悲从中来:这样的情节,这样的人物,生动则生动矣,但这哪里是“人性化”,分明是痞子化。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民族英雄,难道就是这样一番模样?

    笔者并非否认当时抗战队伍构成的复杂性,并非否认如你我般的普通人在民族危亡、家园倾覆的战争环境中也能迸发出血性与勇气,问题是,并不高尚的人大批量的灵魂重生,一夜之间成为顶天立地的民族脊梁,这种情节设计有多大的说服力?这只会让人联想到货运卡车顷刻间变形为捍卫和平的“擎天柱”罢了。固然,战争是残酷的,人性是复杂的,英雄并非不能没有缺点,但如果给自私自利之徒、贪生怕死之辈撒上一把战争的催化剂,就能让他们变得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这无疑大大损害了作品的可信力。而这些品行举止多有可疑处的“英雄”,也是对那些真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为国牺牲者的不敬。“大处不虚,细处不拘”当然是战争题材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但这些影视剧主创者对“细处”的理解显然出现了偏差。英雄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无论是有真实的原型,还是出自艺术虚构,都深植于一个民族最久远最深层的心理结构、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品格中。这,绝不是细节。英雄来自于平凡者,绝不会来自于猥琐者。在美国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拆弹专家》中,对人性的拷问同样尖锐,但其中那些美国大兵却也被美国观众认同为国家精神的化身。这样的重任,龙文章们、李大本事们承担得起来吗?

    细想一下,我们就都会承认,一对年轻的父母指着电视屏幕,据以教育自己的子女,向他们讲授历史、爱国、做人种种道理,并让他们引以为人生楷模的,会是于洋在《英雄虎胆》中扮演的侦察科长曾泰,会是吕晓禾在《高山下的花环》中塑造的梁三喜,而绝不会是今天屏幕上的这些另类“英雄”。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