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剧烈变化引发两代藏家对话

时间:2013年05月11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黄辉

  在过去几年,艺术品市场经历了暴涨暴跌的剧烈变化。受其影响,中国收藏家构成也随之出现结构性变化,带热钱进入市场的投资客退去后,作为中流砥柱的收藏家浮出水面。聚焦资深收藏家与新生代收藏家,了解他们在面对市场调整时的对策与心态。出生于不同时代的收藏家,在审美、品位以及对艺术的理解上各有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收藏家也有不同的价值认知。文章透过具有代表性的两代收藏家,以点带面,分析中国收藏群体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探讨中国收藏审美趣味、发展潜力及其对中国未来收藏的影响。

刷新过去 重拾收藏

颜文樑 《鸦舟》 布面油画 1982年 龙美术馆藏品

  4月28日至29日,由艺术财经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评选活动及第二届中国当代收藏家暨艺术家沙龙“艺术市场正能量”在北京举办。在今年的评选活动中,收藏家、收藏团体所占比重仅为5%。2012年,艺术品市场进入调整期,浓重的艺术品投资氛围逐渐散去,大浪淘沙之后,真正热爱艺术品、支持文化发展的收藏家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和收藏圈的中流砥柱。

  希克收藏带来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瑞士人乌里·希克以多元的身份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收藏家、中国当代艺术推广者、赞助人,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收藏家之一。2012年6月,希克将自己收藏的重要当代艺术家作品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当代艺术早期作品,共计1463件,捐赠给将于2017年落成的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作为其永久性收藏,占其收藏总数的3/4。据估计,这批作品保守估价达13亿港元,而根据国际间通用的“部分收藏、部分收购”协议,M+视觉艺术博物馆还将向希克购入价值1.77亿港元的47件藏品。然而,希克捐赠事件却引发了国内部分媒体和批评家的揣测,怀疑其捐赠行为背后的动机。

  对此,希克回应:“让我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回到中国,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作为最早一批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外国收藏家,他们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早的发现者。多年来,希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时,用类似文献整理的方式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完整的脉络,希望能建立起一套具有文献价值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体系。通过希克的收藏品,外界可以了解从1979年一直持续至今的中国当代艺术。“这些藏品反映了中国特殊时期的珍贵艺术,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希克说。

  希克表示,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乐趣之一在于可以同艺术家们直接接触,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希望能通过当代艺术品,了解关于中国的知识。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30多年里,希克亲自拜访过的中国艺术家数量超过1500名,“这些经历增强了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洞察力,让我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作为系统性收藏,希克表示,其收藏的专注点是藏品如何尽可能真实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面貌,所以收藏品要具有这个时期艺术文档的重要性,“为此,我同时收藏了符合或者不符合我个人品位的艺术品。”

  从完善收藏到办馆展示

  系统性的收藏观也影响到国内收藏家。收藏家宗峰从2008年开始进入收藏领域,收藏的线索是自“85新潮”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以及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到目前为止,他已收藏了近百件架上绘画作品,通过具有前瞻性和学术性的眼光,使其收藏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他看来,早期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产生的价值观是波及到整个社会的新文化运动,而当下中国社会仍处在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型期,随着经济、城市化快速发展,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却给艺术家提供了发展良机。真正有意义的收藏是能够涵盖这一历史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相比而言,上海收藏家王薇又向前迈进一步。2012年,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的上海龙美术馆开馆。从最初的凭个人兴趣的收藏,到现在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收藏体系。2010年,王薇就对外表示,她的梦想是办一座美术馆,既可以有空间展示自己的藏品,也可以与公众共享。在酝酿建立美术馆之后,她更强调系统化的收藏,“既然要建美术馆,我就希望收藏是成系统的。”其中,“红色经典”就是王薇系统化的藏品特色之一。自2008年以来,王薇在各大拍卖会上陆续收集了约200件同类题材的作品,而且还在继续关注和充实这方面题材的作品。

  近几年,资深收藏家们已不再局限于个人兴趣、投资或者炫富性消费等购买行为。很多收藏家已形成体系化的收藏观念,计划为自己的藏品建立私人美术馆,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收藏的艺术品。

  的确,收藏已成规模的藏家不再将他们收藏的艺术品作为独享的宝物,而是希望通过建立美术馆与大众分享。“建美术馆应该是大趋势,收藏的东西太多了,自己关起门来看也没什么意思。”收藏家刘益谦曾如是说。资深收藏家群体的崛起带给中国的最大变化就是私人美术馆的再度兴起。在上海,除了龙美术馆之外,以余德耀个人收藏品为主的德美术馆、万和酒店投资集团董事长郑好出资建立的昊美术馆正在筹备建设之中。除此之外,全国各地以企业收藏家为依托,兴建完或者正在兴建的私人美术馆数不胜数。

  回归本位 重拾收藏文化

  2012年,收藏界最大的事件当数中国台湾清翫雅集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的20周年收藏品展。藏品以古董、珍玩及近现代油画闻名于世,从古画到近现代书画,从瓷器到杂玩,从中国早期油画到西方印象派作品,涉猎之广、品位之高令观者称赞。

  成立于1992年的清翫雅集,旨在打造一个由雅好艺术品与文物收藏的顶级收藏家组成的团体。成立20年来,清翫雅集始终坚持高标准的入会制度,成立时会员仅有17人,到2012年6月,增加到37人,会员均是台湾喜好收藏的著名企业家。时至今日,清翫雅集汇集的藏家占据台湾收藏界的半壁江山,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华人收藏家团体,促进了台湾收藏界的发展。清翫雅集一直坚持“交流收藏经验、研究收藏方向、倡导收藏风气、举办讲座及展览、出版专辑,致力推广艺术文化”的核心宗旨,绝不允许组织内部有任何商业行为,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已上升至保护文物与文化的高度。

  台北羲之堂主人陈筱君表示:“清翫雅集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尊重,除了会员喜欢收藏这些艺术品外,他们还研究这些藏品,借助展览、出版等方式,传播藏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正因为如此,这种文人性质的收藏团体,不仅最大限度发挥了民间宝物的价值,还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使收藏真正回归到传承文化的本质。


(编辑:竹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