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经营才能活起来

时间:2011年12月13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

  香港是一个珍惜记忆的城市,弹丸之地,却拥有30多家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对于香港人来说,去博物馆既非阳春白雪之事,也不需要承载什么特殊意义,就像闲来无事可以去公园、商场一样的普通。香港是如何让民众把参观博物馆作为精神文化生活必备的一种方式?记者在与香港康文署助理署长吴志华的交流中得到了答案。

多元主题展是招徕观众的“杀手锏”

  “博物馆主题的多元化,是香港博物馆最大的特点,也是让香港人非常自豪的一点。”吴志华说,在香港三十几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几乎包含了香港社会的各个方面,来历史博物馆看看追溯至史前的香港故事;到文化馆转转,聆听粤味十足的龙舟小调;科技馆里爱因斯坦的著名发现做成了模型等你去体验;茶具文化馆里,可听每天品味的茶叶的来历;如果你是个电影迷,谨慎进入电影资料馆,它可能让你舍不得出去……总之不管你对香港哪一方面有兴趣,可能都可以在某个博物馆中得到一定满足。

  吴志华告诉记者,虽然香港第一家博物馆建立于1962年,时间并不很长,但是发展却很迅速和全面,给民众很多选择。在香港几乎没有哪家博物馆不进行主题展览的,有的规模稍大些的博物馆,通常还会同时推出两三个主题展览,内容丰富且更新很快。这使得市民和游客对博物馆充满新鲜感,隔一段时间再去也不会觉得腻味。这些博物馆在各自形形色色的主题之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切以观众感受为中心。

拒绝僵化陈列文物 要由“静”转为“动”

  一直以来,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搜集和保存文物,并以藏品为基础,利用研究和陈列展品,以及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传达不同讯息或达到教育的目的。时至今日,香港康文署助理署长吴志华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活动应尽量摆脱静态,转向动态发展。逐渐由静态的藏品仓库,转而为活泼的学习环境,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来博物馆可不只是带着眼睛就可以了,还要把自己放进那个时空里感受的。”吴志华如是说。他以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香港故事”常设展为例,观众进入到这个展区将会仿佛经历一场穿越之旅: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街上,永和杂货铺里,前面摆放着满满的大米,写着中国香米、全新糯米、丝苗米等等,后面的货架上,摆放着只有那个年代才能看见的贴着红纸标签的玻璃罐,旁边的音箱传来老香港口音:“永和米铺是我祖父关锦明和友人创办,已有80多年的历史……”向前走几步,忽然到一处“防空洞”,洞壁两侧挂着当时国人协同英军共同抗日的图片和解说,洞顶吊着的灯竟然忽明忽暗,摇摆不定,耳边响起隆隆的炮声,真好似置身于战场。这就是香港的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他们似乎想尽办法将你带到那个表现的场景中,刺激观众的感官。

互动营销推广文化 发掘文创价值

  如今的博物馆,不仅只是承载文化的场所,文物衍生品开发正在逐步成为博物馆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是如何通过开拓文物衍生品市场?吴志华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分享他的思考。他认为,香港特区政府目前对博物馆的投入支出是一年5个亿,但长远来说,不能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博物馆本身还要开拓更多不同经费的来源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可以积极开展与旅游发展部门的合作。力求开辟更多文化旅游景点和线路,向港人和外地游人介绍香港多元而富有特色的历史文物。将文保宣教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他说,香港博物馆虽然各有不同的偏重,但在营销上却十分重视相互呼应,甚至采取“联袂营销”的方式。多家主要博物馆联手面向市民和游客推广香港文化,还联动旅行社推出香港博物馆深度游,让参观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了解香港,发掘个中趣味。

  “我希望探索一些好的方法能真正地让香港的内涵艺术深入大家的心目中。”吴志华在不断思考着,他期待着推动香港的博物馆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编辑:syste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