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文艺网首页(old)> 文艺志愿服务> 公共事业

北京地铁“儿童大学”:体味地铁沿线文化遗韵

时间:2013年08月27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径舟

  地铁线、儿童、大学,当这三个词放在你眼前时,你会有怎样的联想?

  在北京,这三个词组合成了一项文化公益项目,取名为“4号线儿童大学”。这项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项目,招收青少年及其家人为“学生”,开设包括文化遗产保护、外语学习等课程在内的公益大课堂。

  在4号线儿童大学第一期的开课仪式上,外研社社长蔡剑峰说:“阅读不只是读书,还包括人和人的互动交流、人和场地的联系和情感,这些是广义的阅读。通过4号线儿童大学,我们想要打造一种深度的、美好的、有趣的阅读体验和环境,尽可能挖掘‘有温度的东西’。”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木塔为什么被火炮击中数次都没有倒?”

  “梁思成给林徽因拍的这张照片,为什么林徽因要爬到建筑物上去?”

  8月24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与中国建筑艺术图表分列两侧,由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军讲授的“再造文明路上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正式开讲。

  通过网络报名参加该课的孩子和家人静坐在古朴的咖啡屋内,聆听王军讲述的梁林故事以及中国的建筑艺术,并不时与老师互动。

  经历了约一个半小时的课堂讲解和互动,孩子们和家长在王军的带领下,开始实地探访清华大学校内的古建筑。在清华校园中穿梭,王军结合实物给孩子们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解答小朋友们课堂上的疑惑。

  11岁的陈思宇家住在清华大学附近。思宇妈妈是通过京港地铁的微博获知4号线儿童大学的消息,并且报名参加的。“每个暑假,我们家孩子都会有一些学习安排,但是像这样的文化公益课堂是第一次接触,思宇知道要来清华学习后很开心。”思宇妈妈说,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课外知识,对引导学习、激发兴趣有一定帮助。

  据了解,“儿童大学”的理念发端于德国。2002年,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德国图宾根大学率先将一群6岁至14岁的孩子领进大学,并请来大学教授甚至是诺贝尔奖得主,深入浅出地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世界上首所“儿童大学”由此诞生,并迅速在德国高校及欧洲多国普及。

  2012年外研社将图书《儿童大学:顶尖科学家的7堂启蒙课》引进出版,并受之启发,萌生了打造中国“儿童大学”的想法。今年7月14日,外研社与京港地铁联合创办的4号线儿童大学开学授课,学员为3岁至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朋友。

  据了解,为4号线儿童大学授课的公益教师均为国内的学者、专家。儿童大学的课堂意在通过孩子们与学者的交流,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和进取心、公益心。此前,4号线儿童大学课堂已在圆明园开讲,40名孩子在“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之一、南京大学姚远博士的带领下,探寻了圆明园知名景点的故事。

  4号线儿童大学首期课堂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化领域。“之所以定位于文化,一方面我们想让青少年更加了解自己居住的城市,另一方面,北京又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4号线儿童大学项目工作人员陈薇说。

  给孩子们上完课后,王军发现,这些孩子对文化、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事物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自己的想象。“比如,当我讲到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被毁的事件时,孩子们都发出惋惜的声音。”王军说。

  在蔡剑峰看来,要对孩子们的想象力予以呵护。“孩子的思考方式和成人不同,他们充满奇妙的想象力是上天赐予儿童最宝贵的礼物。无论是父母,还是儿童大学里的教师,都要努力去理解孩子们的天地,小心翼翼地守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这些童趣、天真的问题以满意的答案。” 蔡剑峰说。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