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审美的音乐剧佳作
——“北舞版”音乐剧《啊!鼓岭》艺术风格探析
栏目:品味
作者:黄凯 薄舒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由百老汇音乐剧导演、两届托尼奖最佳编舞提名者卓依·马克尼里导演,北京舞蹈学院演出的音乐剧《啊!鼓岭》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该剧讲述了美国人密尔顿·加德纳和两位中国“小伙伴”在鼓岭相识并建立起深厚友谊,被战争分开却始终期待鼓岭重逢的故事。美国导演卓依将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人民的情感融入创作,使得“北舞版”音乐剧《啊!鼓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小见大的主题表达

  中国戏曲里常见“三五步千里江山,六七人百万雄师”,这便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啊!鼓岭》讲述历史长河中小人物的故事,以小见大地揭示了主题。剧中香儿、福仔、林凯等人物既有自己的身份,也有一定象征意义:香儿听从父亲安排嫁给茶商的儿子时,成为受封建压迫女性的缩影;身处战乱年代的福仔毅然弃农从戎,他所代表的便是家国破碎之际,为共产主义理想和民族解放事业挺身而出的战士;林凯则是留学生形象的代表,在艰辛的奋斗中坚持梦想亦具有典型性。

  从叙事角度看,该剧主要围绕加德纳、香儿、福仔的友谊展开:第一幕讲述三人儿时在鼓岭的美好过往,之后以几次战争为节点描绘出各自的人生轨迹;第二幕则以第三代为叙事主线,加德纳与爱人伊丽莎白为情感链接,三代人重聚在鼓岭,三人的等待终于通过孙辈实现了圆满。孩童的情感在成人看来也许天真幼稚,但当这种情感跨越国籍、民族、时间和地域,且置于严肃的历史语境中,就延伸出错综复杂的思绪与发人深省的意义。此时友情不只是唯一主题,对和平的呼吁、爱情的歌颂,对“相信、坚持、等待”精神的赞美,对中美人民美好友谊的讴歌都成为了本剧的核心表达。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讲究“虚实相生”,《啊!鼓岭》将其作为主要表现手法贯穿始终。该剧以老加德纳的灵魂为叙事主导,穿插于回忆片段的陈述过程,在动与静、虚与实的转化中将两代人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时光的变迁、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厚重感因此油然而生。因此该剧极具意境之美,“灵魂舞者”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导演创造性地将中国古典舞元素融入创作,以虚实结合的形态表现出或抽象或具象的戏剧意义。

  本剧在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上模糊了虚实的界限,灯光和投影进一步加强了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呈现出跨时空心灵对话、人物关系外化、戏剧场景精简等艺术效果。例如香儿大婚场景,四人并排在前,却用三束光分别打向加德纳、福仔和香儿,暗喻了三人坚定纯粹的情感关联,而当香儿即将与丈夫举行婚礼仪式时,一束光覆盖夫妻二人,表现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前守护香儿的两个男孩如今只能无奈旁观。而在营造战争场景时,台上无实景道具,借助投影就表现出战场上烽火连天、枪林弹雨的残酷激烈,当灯光聚焦于一人身上时,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便在这一刻实现了具象化。

 

  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

  音乐剧本质上属于大众艺术,因此《啊!鼓岭》也表现出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该剧取材现实,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实现了中美两国文化情感的交融,生发出对和合之美的呼唤。本剧的巧妙之处在于深度与趣味的平衡,如剧中加德纳与伊丽莎白初见时的盛大舞会、呼吁和平的加州青年与观众的互动、林凯和服务员的幽默歌舞分别穿插于离别的伤感、战争的悲痛与异乡的迷惘中,触动人心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和趣味性的体验。

  该剧在舞种的多元整合与歌曲的风格定位上同样做到了雅俗并举。剧中百老汇爵士与摇摆舞的运用更具娱乐性,而芭蕾舞和中国古典舞则多被用来表达细腻的人物情感。如米雪在向林凯讲述香儿的故事时,正是借助了芭蕾舞这一柔美却富有力量、拔立且延伸意识极强的肢体语汇,将香儿内心“相信、希望”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对歌曲《送别》的运用也极具巧思。其歌词充满诗意、韵味十足,旋律优美清新、朗朗上口。这首歌曲的多次出现,不仅丝丝入扣地表达了人物情感,也让主题得以凸显与升华。

  “北舞版”《啊!鼓岭》不仅是一部音乐剧,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该剧以音乐剧的形式和中国式的审美,讲述了中美人民纯真友情的故事,使演出呈现既具有较好的国际视野,也富有鲜明的中国审美风格。而以北舞音乐剧系学生为主的演员们充满活力的表演,让剧目极具感染力。通过这部音乐剧,观众能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情感的共鸣,对和平与友谊的共同追求。

  作者黄凯为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教授,薄舒文为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