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中国文艺家之家会议厅热闹非凡。京皖两地的专家、学者、花鼓灯民间表演艺术家以及年轻一代的舞台表演艺术家济济一堂,举行中国花鼓灯艺术保护发展研讨会。会议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舞蹈家协会、文化部非遗司、安徽省文化厅、安徽蚌埠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荣誉委员、中国舞协名誉主席白淑湘,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庆善,安徽省文化厅厅长杨果,中国舞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罗斌,副秘书长李甲芹、李淑芬,安徽省蚌埠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勇勇等出席了会议。
罗斌主持会议,与会专家首先对安徽蚌埠市文化局局长谢克林长期对花鼓灯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高度肯定。冯双白回顾了谢克林毅然放弃深造机会,全心投入花鼓灯艺术研究,终成花鼓灯保护专家的学术探索历程。
白淑湘阐明了花鼓灯艺术申报世界非遗所具备的文化、地理、人文以及政策上的优势,希望花鼓灯艺术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遵循艺术规律快速发展。杨果将花鼓灯定义为既乡土又经典、既复合又纯粹的艺术形式,呼吁大家高度重视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让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走得更快、更好、更远、更美。王勇勇则从地理、文化方面介绍了蚌埠,继而介绍了作为蚌埠最有影响的文化品牌——花鼓灯,表达了加强花鼓灯艺术研究、保护与传承的决心。谢克林在发言中总结了60年来花鼓灯的传承及发展情况,重点强调注重民俗活动中花鼓灯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延续。其间提及吴晓邦、资华筠等先生的帮助,动情之处几度哽咽。
在花鼓灯艺术的保护方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朴永光提出将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空间的花鼓灯艺术,进行多空间的保护与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舞研所副所长欧建平提出设立考级以及国内、国际比赛方式保护发展的建议;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潘丽则肯定了花鼓灯艺术在保护与传承中牢牢抓住了自娱性以及完整性形式的正确保护方法,鼓励其推广; 《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杜晓青、安徽省舞协秘书长邓晓焰、安徽省文化馆副馆长丁佩玲等人提出生态村以及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性问题; 《舞蹈》杂志社社长赵士军强调花鼓灯在活态传承中三维构建;安徽艺术研究院院长李春荣、安徽省凤台县文化局局长李白月等指出目前同质化的传承现象比较严重,提出对花鼓灯要歌、舞、戏全方位的保护。
针对花鼓灯艺术的发展问题,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田露希望通过对花鼓灯自身情感中线性流动的提炼运用,从舞台表演的层面出发,展现纯粹舞台化、艺术化的花鼓灯; 《中国舞蹈》专刊主编茅慧提出花鼓灯这种农耕文化的艺术应在新时代的技术条件下和文化类型中寻找到自身生存空间,并建议可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介,增强其时代感,让年轻人真正喜欢它;天天音像公司的徐露莎则更多地从市场化的角度来考虑,建议将花鼓灯艺术纳入文化产业,例如普及性教材的出版等。
罗斌认为花鼓灯艺术前途无量,作为研究者应遵循保护与发展并重。现在所看到的花鼓灯多维度的发展现象也给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原来在非遗的范畴是重申报轻保护,而花鼓灯应在重申报的同时更重保护。
最后张庆善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这次研讨会的深度和广度。指出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为花鼓灯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学术指导和理论支持。他还提出非遗申报的过程就是宣传花鼓灯、探讨花鼓灯的过程,要将申报过程看得像申报结果一样重要。
会议中间播放了专题片,著名花鼓灯民间表演艺术家梅其柱现场表演了即兴创作的“灯歌” ;青年舞蹈演员武帅表演了学院派花鼓灯舞蹈组合,赢得满堂喝彩。中国舞协向安徽省文化厅、蚌埠市人民政府赠送“守望精神家园,业绩功德无量”的锦旗,并授予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研究保护发展突出贡献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