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展演”走进清华园——
稀有剧种做大餐弘扬戏曲之美
三场稀有剧种经典老戏,一场越调新编历史戏,一场豫剧新编历史戏,在金秋北京,河南戏曲五台大戏走进清华园,河南稀有剧种破天荒地登上了全国最高学府的舞台。
11月21日至27日,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进一步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半岛游戏官方登录主办,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南省剧协、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等单位承办的“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公益展演”活动如期举行。在一周的时间中,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分别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演出了稀有剧种四平调《小包公》、宛梆《潼台关》以及道情《张廷秀私访》,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洛阳豫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分别在新清华学堂演出了越调《老子》和豫剧《北魏孝文帝》。
“组织这次演出,我们像是做了一桌大餐的厨师,就怕没人来品尝。”作为活动的促成者、承办方负责人,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的担心不无来由:新清华学堂和蒙民伟音乐厅是清华大学校内的多功能剧场,主要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高雅艺术演出等大型活动,自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后已有700多场演出,演出团体包括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团体和艺术家,县级剧团登上这个舞台还是第一次。虽然这三个稀有剧种剧团都有“天下第一团”的美誉,每年演出几百场,但以农村和小城镇为主阵地的演出团体,进入高大上的大学剧场,面对完全不同的观众群体,会被接受吗?
与此同时,赵洪又满怀期待,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参加了多次河南戏曲活动,尤其关注近年来以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为领军人物的河南戏曲形成的一种引起全国关注的戏曲现象:从2016年开始,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已连续举办三年,总计演出72场,积累了良好的口碑;稀有剧种方面,2017年,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组织了9个剧种10家县级剧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连演7天,以集体展演的形式引发各界关注,观众的热情超出主办方预期。
作为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梨园雅韵——戏曲进校园·2018校园戏曲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次展演由四平调《小包公》拉开序幕。此剧是四平调大师拜金荣的代表作,本次由拜金荣弟子邵凤荣领衔,演员不多,角色鲜明,唱腔独特,夸张的喜剧效果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牢牢抓住了观众。“这场演出,配得上这个舞台,开了一个好头。”开幕演出,赵洪增添了信心。
五台戏,主办方精心组合:三个稀有剧种选择了经典保留剧目;越调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豫剧影响力遍布全国,这两个剧种选择的都是新编历史剧。北京观众接触越调很少,此次的《老子》让人眼前一亮——越调大师申凤梅以演出诸葛亮誉满中州,被称为“活诸葛”,此次她的弟子申小梅用“诸葛亮”的唱腔演绎哲人老子,风格跨度极大,让观众看到了地方戏不仅会拉家常、有泥土味,还可以演哲人、寓哲思。
戏曲进校园,稀有剧种在清华演出,清华师生纷纷表达了喜爱之情,多位清华教授及博士生不仅观看了演出,还参加了演出后的一戏一评。清华大学资深文科教授彭林第一次接触越调,感觉“跟豫剧风格完全不同,但非常高雅”,不仅给予了好评,还对剧本、服饰等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杨怀栋说,以前在清华经常看京昆,看越剧,稀有剧种还是第一次看;和大多数清华师生一样,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林叶青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河南稀有剧种,看过道情《张廷秀私访》,她感到既亲切又兴奋,“非常接地气,第一次看就入戏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为蓬则被稀有剧种的鲜活生动、风趣幽默所折服,他说:“稀有剧种内容、语言来自民间,不断响起的掌声说明了观众的喜爱。希望能继续坚持特色。”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副主任程刚表示,高校应该和戏曲学院、剧团多建立联系,戏曲进校园,寓教于乐,既让学生接触传统艺术,也能增长历史知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不少师生观众表示,这些剧目没有说教感却能深入人心,观演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戏曲的多样性,更深刻领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地方特色。观众中还有曾欣赏过豫剧的外国学生结伴而来,他期望能让国际友人领略中华戏曲之美。
稀有剧种虽是小剧种,但并不意味着缺乏生命力。得知进清华演出的这些稀有剧种现在依然能每年演出几百场、观众几万人次,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表示:“一年能演几百场,有观众,这个剧种就能存活下去,生命力就会越来越旺盛。”崔伟说,《小包公》这样的作品不是这几年才创作出的,只是很多人没机会看到,应该感谢李树建,感谢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他们把好戏送到了北京。针对稀有剧种进高校展演的意义,崔伟说:“我们经常说要把好戏送下去,还应该把好戏引上来,让市民、教授都看一看。基层院团来北京演出,会精益求精,剧种保护的水平就能提高。演员见了世面,自尊心、自豪感增强了,会更加努力。”
据介绍,清华这个舞台一年能排演出的时间只有四个半月,其他时间不是放假就是考试,演出项目都是选了又选。“不能怪今天的孩子不爱戏曲,是接触的机会太少。这需要我们去推广和传播,让青少年了解戏曲艺术的综合美,并通过戏曲故事演绎的爱恨情仇、家国情怀,受到感染和感召,增强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赵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