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直属单位动态

回顾与瞻望: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启动

时间:2022年07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回顾与瞻望: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启动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2022年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十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文艺事业格局一新、气象一新、境界一新,守正创新、繁荣发展的十年。中国社会与文艺界的这一系列深刻变化,在这十年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中得到生动体现。回望十年,展望未来。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文艺评论中心举办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旨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总结网络文艺发展规律,发现一批优秀评论作品和优秀中青年评论人才,进一步凝聚网络文艺评论人才队伍,汇聚网络文艺评论创新发展的合力,构建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7月14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文艺评论中心主办,半岛彩票体育协办的“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启动。启动仪式上还举行了“回顾与瞻望: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研讨会。郝向宏、欧阳友权、夏烈、付李琢、胡建礼、蒋胜男、月关、岳淼、谷雨等专家代表进行了主旨发言,回顾总结十年来网络文艺发展的成果、特征、趋势,探讨推动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文明活化艺术赛道的一次史诗性拓展

郝向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引领网络文艺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艺术门类登上实现中国梦的舞台,为我们回顾和瞻望中国网络文艺十年的发展之路提供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南。

  网络文艺是对文明活化艺术赛道的一次史诗性拓展。网络是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已成为文艺展示的主舞台、文艺批评的主阵地和文艺引领的最前沿。

  网络文艺是对人类美好艺术追求的一场创意式接力。网络文艺能够把人类童年时的艺术基因传承并发扬,进而变成贯通古今的文艺现实,激励人们为美好的理想接续奋斗。中国战国时期《列子·汤问》中记述的“偃师造人”,现在看来,不仅是寓言,更是网络文艺发轫的历史先声。“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网络文艺借助AI和XR,在网络游戏和全息化场景中得到了充分实现。

  网络文艺是对昂扬向上艺术价值的一种聚合式传播。网络文艺已成为现有文艺形式的聚合式舞台,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展示式窗口,成为文艺时尚的引领式风口。通过对文艺领军人才的持续性提流,网络文艺对“文艺两新”的推动愈加充沛。通过对专业生产和用户创作的重点性推流,网络文艺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落实日益到位。通过对“德艺双馨”文艺和“德薄才劣”演艺的精准性分流,网络文艺对文艺界天朗气清文艺生态的守护尤为彰显。

  回顾十年,网络文艺在艺术价值和艺术追求中演出了文明活化的壮阔史剧。瞻望未来,网络文艺必将在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伟大进程中砥柱中流,也必将在促进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筑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上守正创新。

  (郝向宏 半岛彩票体育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主任) 

因时而兴,乘势而变:网络文艺与时代文艺

付李琢

  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有以下四个关键点。首先,网络文艺的本质特性植根于其媒介性。互联网的影响渗透到艺术领域各个层面,带来了艺术生产方式的嬗变,是网络文艺兴起的直接驱动力。其次,网络文艺是时代生活的表征。网络文艺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网络文艺是大众文艺,其中蕴含着主流文化、青年文化、草根文化等形态的冲突和协商,借此我们可以辨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内在肌理。再次,产业与市场快速增长带来的创作生产繁荣是网络文艺发展的动力。网络文艺用户数量庞大,作品数量众多,各类平台、传媒文化公司和社会资本纷纷布局网络文艺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最后,政策规范、理论建构与批评引导是促进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未来网络文艺发展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精品化与新主流。当前网络文艺生态中,现实题材创作进一步繁荣发展,挖掘转换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成新趋势,网络文艺作品精致化、品质化、短剧化,走出了一条新主流创作创新之路。二是融合化与新共名。互联网媒介促进新型艺术生产方式的产生,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在观念及实践形态上日益融合化发展,这种创新性融合也将带来未来文艺的新生态与新共名。三是国际化与新格局。从单纯的内容出海,到版权、平台、模式、生态的多样化出海,网络文艺的国际传播呈现新格局。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网络文艺因其媒介特性而有利于中国故事的创新讲述,促进当代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艺。网络文艺作为时代文艺的生力军,要吹响时代精神的号角,把文艺力量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付李琢 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评论文章作者) 

高扬新时代网络文学风帆

欧阳友权

  网络文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作家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网文界应该凝聚文化自信的使命感,高扬时代风帆,创作更多“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不负党和人民对网络文学的期待。

  网络文学高速增长,积累了浩瀚的作品,被喻为“文学会客厅里的大象”,然而也客观上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虚胖”现象,也就是“有‘高原’缺‘高峰’”。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坚持主流化、精品化、高质量发展。主流化是趋势,精品化是目标,高质量发展是路径。二是现实题材创作要增强“抓地力”。有一段时间,网络文学玄幻满屏、篇幅冗长、不接地气。2015年以后,网络文学创作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产生了一大批以现实题材为主的优秀作品,如《大国重工》《明月度关山》《浩荡》《朝阳警事》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作品“硬憋着写现实”“蜻蜓点水”“打卡”“走秀”,未能镌刻下当今时代的“指纹”。作品“抓地”,才能“抓人”“抓心”。三是线上线下联动,打造IP生态链。网文产业链需要延伸多版权分发,拓宽全媒体经营,培植产业集群,共建IP生态业务矩阵。四是网文出海,用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输出前端。五是根治行业乱象,净化网络空间。网络文学领域不同程度存在抄袭盗版、洗稿侵权、畸形审美等问题。行业综合治理要强化内容把关监管,加强平台制度化建设,多出有说服力、有影响力、有战斗力的文艺评论作品。

 (欧阳友权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新民间”向“新现实”进发的中国网络文艺场

夏烈

  第一,中国网络文艺是在21世纪以来的条件和场景中快速崛起、蓬勃发展的,它与21世纪的一系列社会文化发展特征是内外一体的,也可以认为它是世纪之交和全球媒介转型在文艺领域最典型的表现。网络文艺体现了很多新兴文艺特征,比如,“技术+艺术”、强社交性和强产业性等。因此,我们无法简单地用传统文艺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网络文艺。所以在此意义上,我比较赞成使用一个“新型文艺”概念和解释系统,来重建一套网络文艺理论。

  第二,充分认识网络文艺在中国二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新时代十年发展中的意义价值。新时代这十年,国家积极推进网络文艺领域的文化治理和文艺引导工程。国家层面、各部委、各部门的意见、法规、措施等,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中国作协的一系列网络文艺工作的实施方案,包括关于“饭圈”乱象的系列批评、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等,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文艺整体中网络文艺的发展方向、路径。要加强现实主义转化和价值赋能,使网络文艺成为时代生活、生产、生态的一种主流文艺。

  第三,下一个十年如何心怀未来、提升发展?我认为应该走从“新民间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道路。要充分认识网络文艺与人民文艺的关联,认识到网络文艺大发展中富有的“人民写”“人民评”的基因,看到网络文艺作为观风知俗的文艺“新民间”宝库的意义作用,理解和尊重网络文艺内在的民间性。评论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展工作,进一步提炼和提升网络文艺的“新现实主义”路径,选拔评价一部分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民间创作和网络文艺作者、名家,将沉淀于民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构建新的网络文艺境界和精品。

  (夏烈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新媒体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文艺应坚持大众化,走向精品化和经典化

胡建礼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网络文艺在继续蓬勃发展的同时,最大的变化是规范化和精品化。展望未来,中国网络文艺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继续发力。首先,网络文艺应该坚持大众化。这是由网络文艺创作、发表和传播的特点决定的。网络文艺诞生之初创作门槛低,易于传播,互动性强,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和人民性,给了千万文艺爱好者在网上创作和发表作品的机会。坚持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也是网络文艺在过去十年能够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其次,网络文艺要走向精品化。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舆论合力治理之下,品位低俗、博流量以及违法违规的侵权抄袭等现象得到很大改观。十年来,网络文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比如根据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大江大河》《长安十二时辰》,网剧《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网络电影《浴血无名川》《奇门遁甲》《目中无人》,网络音频《红色文物100》等。由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改编涌现的网络文艺作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网络文艺精品化建设是一个必然趋势。最后,网络文艺要走向经典化。网络文艺应与优秀的传统文艺作品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创作出永久流传、载入中国文学史和影史经典的网络文艺作品,我认为这是中国网络文艺发展的终极目标。一些网络文学作品风靡一时,虽然观赏性和娱乐性很强,但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都与真正的经典文艺作品有一定差距。

  (胡建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微信公众号“影视风向标”主编) 

从《芈月传》到《天圣令》:历史小说创作这十年

蒋胜男

  从《芈月传》到《燕云台》到《天圣令》,我创作了三部历史小说。但其实《天圣令》反而是我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当时叫《凤霸九天》,那时候写了四年,写得战战兢兢,但若干年以后回头看,我是不满意的,因为史料盖过了故事和人物,我自己写得很吃力,读者看得也很吃力。后来第二部《铁血胭脂》也是因为过多的史料压垮了我,导致这部作品写到一半就断更了。之后我就努力加强学习,从历史的源头开始溯源,然后写了《历史的模样》系列第一部《夏商周》。我在搜集春秋战国资料的时候,又产生了小说创作的兴趣,于是开始创作《芈月传》。我认为,历史的写作其实并不是用很多深奥的名词去堆砌,或者罗列器物,而是要让人物每一个呼吸都活在那个时代。

  《芈月传》后,我写了《燕云台》,写了开头10万字左右时,我就总觉得不对,因为那时候我还带着创作《芈月传》里的感觉,过于文雅。后来我去了赤峰辽上京遗址,站在大草原上才感觉到天苍苍野茫茫,千年的历史风尘从这里扫过的震撼。我深感不去现场,永远没有办法写得像,我要通过故事把时代感、细节感准确传达给大家。所以我把10万字废弃了,重新开始。我觉得创作既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

  《燕云台》后我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的“宋辽夏三部曲”,就对原来的《凤霸九天》不满意了。我还会重新写《铁血胭脂》并去完成它。我想对于历史的触摸,不仅仅只是一时一地思维的限定,而应该站在大历史大视野的格局去重新看待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创作不只是把脑海里的一个故事落地,而是去思考这些人物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前的徘徊、犹豫、矛盾、痛苦和最终的选择,这样才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所有的历史都不是片面的,需要去打通,而这种打通也是对历史创作和研读的一种无穷的乐趣,尤其是从符合时代的写作质感到深度的社会经济层面的挖掘。就在这样的写作中,我逐级提升了对写作的自我要求。以史为鉴,我写的这三个故事都在探讨历史的十字路口前我们该怎么抉择,看一看前人给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蒋胜男 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大学研究员) 

网络文学新格局、新气象、新境界的十年

月关

  我是从2006年开始创作网络文学的,迄今已有16个年头,创作了3500多万字的小说和剧本,出版过简体、繁体、外语版本的小说,作品也被改编过影视剧、游戏和动漫。

  作为一种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新兴文学形式,网络小说从一开始就具备面对读者的最直接的评论与沟通能力。作者的创作本是一种独立的行为,但它不可能脱离读者,应尊重并合理听取读者的评论意见。在网络时代,这种评论反馈出现了几个新特点:一是即时性,能让作者立即得到反馈,并可能影响作者后续的创作;二是便利性,能让作者和读者一对多、多对多地在网络平台沟通交流。这是科技进步给网络文学评论带来的便利性和新颖体验。读者虽然也是评论者,可是他们的非专业性也有负面的影响,由此构成了一柄双刃剑。比如受限于读者个人的好恶和价值观,他们对作品的要求、对剧情的发展,有可能是不合乎逻辑和情理的。再比如一些作者在此过程中迷失了初心,只为迎合、讨好一部分读者而创作,其作品内容渐趋低俗、庸俗,追逐热点的同质化现象尤其严重。这个时候,我们就迫切地需要更加专业的评论界学者们的参与。然而,评论界对网络文学的了解也有一个过程。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大部头,阅读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早期评论家们的介入,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有评论家对我们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这让我们“受宠若惊”,非常欢迎他们能够介入。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网络文学其实是不了解的,有的只看过一两部作品,很可能并不能代表网络文学的普遍水平和全貌,甚至有的只匆匆看了个故事简介,只能进行一些含糊的评论。可喜的是,近年来专业评论家们对网络文学的了解速度非常惊人,他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来进行研究,评论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犀利。文艺评论家的介入愈加主动深入,从创作理论和价值导向的高度对网络文艺进行深刻分析与评论,对创作者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主体内因和社会外因的合力作用下,网络文艺创作发生可喜变化。这十年,是渐渐形成新格局、新气象、新境界的十年,网络文学走向了更加健康、长久繁荣的发展之路。

  (月关 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网络作家) 

助力打造网络文艺立体生态

岳淼

  这十年,网络文艺积极与时代同频共振,打造出一批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首先,在平台创建方面,努力构建立体网络文艺生态,探索数字文化的更多可能。腾讯很早就确立了新文创战略,着力于IP内容构建,注重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互动和共赢,依托腾讯视频、腾讯影业、腾讯动漫、阅文等业务板块,参与构建影视、文学、动漫、音乐、游戏、电竞等多领域的生态。其次,在内容创作方面,积极挖掘反映时代、传承文化的题材,让好故事生生不息。腾讯影业在春节档推出了剧集《人世间》,引起全网强烈共鸣,首播在整个平台观众规模超过了4亿,单集最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均刷新原来同时段的收视纪录。围绕《人世间》,全网激发超过1156个微博热搜,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38亿次,这说明优质内容拥有广泛受众。《山海情》网络播放量超过4.6亿,《觉醒年代》豆瓣评分高达9.3分等。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广阔舞台。腾讯游戏学院成立,已经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合作,全面挖掘和培育优秀专业人才。

  互联网企业如何在网络文艺实践中做好守正创新?我主要有三点思考:一是连接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助手”;二是连接青少年,做好文化传承的“帮手”;三是连接内外,做好文化出海的“水手”。在新文创的实践中,科技创新是源泉,传统文化是根基。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传统文化,注重内容创作与人才培养,进一步构建健康持续发展的网络文艺生态。

  (岳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委员,腾讯新文创研究院院长、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从弹幕互动和影视“二创”

看这十年互联网文艺的发展

谷雨

  B站是比较受中国年轻群体喜欢的互联网社区,也是一个视频平台,现在有月活用户2.94亿,其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比86%,可以说每两个中国年轻人中就有一个是B站的用户。

  在网络文艺事业发展中,观众不再沉默,从传播的受众开始向创作者转变,越来越主动参与创作,表现形式就有弹幕互动和二次创作即“二创”。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B站上就是观众深度参与的一部IP。再如B站2021年的中秋晚会《花好月圆会》的特效弹幕创新设计了孔明灯,以孔明灯象征和承载着所有用户对未来美好的期许飞向那轮明月,营造出温暖祈福的氛围。这就是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弹幕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产生别样的效果。在本次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中,弹幕已经成为网络文艺评论中短评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对弹幕形式的肯定。

  除了弹幕,多种形式的“二创”也层出不穷。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与素人UP主纷纷尝试二次创作。优秀的“二创”不仅不会影响观众对原影视作品的关注和观看,反而会吸引用户一次一次去观看原片。我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二创”不等于抄袭,能够对原作品的传播起助力作用的“二创”,应该大力支持和扶持。第二,“二创”本身也有版权,它不是一次简单的再加工,而是倾注了创作者的思考、创意和心血。既要坚持保护原作者的版权,同时也要保护不构成侵权的、对原作品传播能够起到助力作用的“二创”的版权。第三,建议借鉴其他领域类似资源的引用和运用的模式,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多便利,允许他们在合法的前提下运用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载体,通过“二创”方式赋予这些作品新的活力,最终实现创作者、平台和网民三方和谐同步发展。

  (谷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委员、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 

(编辑:魏康奇)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