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温暖投射与诗意抒写
2024年的中国电视艺术是中国文艺传统的赓续,更是新时代培根铸魂、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剪影。年度创作中,既有心系“国之大者”承载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洪钟大吕,又有对祖国秀丽山川、风物人情、时代楷模、民族融合、文明精粹、信仰之光、文化交流的由衷礼赞,还有历史微尘、励志人生和现实生活百转千回的抒情小调。2024年的电视艺术在呼应时代精神和坚守人民立场的叙事与细节开掘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有趣地融入创作,富有艺术感染力,铭刻下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前行的时代足迹。
主流剧的叙事策略:类型化、生活化、青春化
爱国主义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主旋律。中国电视剧与时俱进地聚焦中国社会伟大实践和发展奇迹,不拘一格地融入各种题材多元类型要素的创作中,以创新叙事语态和现代话语表述方式的智慧推陈出新,涌现出一批具有深厚艺术造诣、文化底蕴和美学力量的作品。
2024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侦察英雄》《上甘岭》、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事迹改编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讴歌改革开放中坚定的改革先行者的《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表现为实现中国半导体尖端技术突破归国创业者赤子报国情怀的《赤热》、展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矛盾和问题的环保题材电视剧《江河日上》等,或诗意回望峥嵘岁月中革命伟人和普通一兵的青春之歌,或抒写感动中国的英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事迹,或描摹改革浪潮和现代化征程上为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不计荣辱得失的奉献者,都延续了以人带史、以小见大、为时代立传、赋予历史以温度的“主旋律+生活流”的叙事模式。
《西北岁月》的空间叙事转向赋予革命题材创作新视角,围绕学生时代的习仲勋走上革命道路后“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严酷的斗争环境里千锤百炼,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精神,为争取民族解放不懈奋斗,以人带史,完整生动地再现了过去较少集中呈现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与中国革命胜利生死攸关的关系;《上甘岭》全景式还原了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与敌军长达43天的殊死博弈和浴血奋战的全过程,以主人公的成长和牺牲为线索,串起一众鲜活的英雄群像图谱。
《大江大河》系列剧自2018年热播至今,故事从改革开放贯穿至21世纪,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和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2024年《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的播出再次引发热议,《大江大河》系列剧成为见证时代变迁的优秀系列作品;《山花烂漫时》在2024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开播,相比同题材电影,电视剧以厚重的篇幅细腻、真实、感人地讲述了张桂梅校长帮助贫穷落后的山区女孩用读书改变命运的艰难历程,成功塑造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形象,诠释了信仰和希望的力量,更是记录新时代、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颂歌;《我是刑警》为中国刑警坚守信仰、奉献牺牲的职业操守画像,抽丝剥茧的破案过程和生活化细节生发出“格物致知”的审美效果,侧面呈现了中国公安人的行业史和刑侦技术发展史。
年度电视剧还有谍战剧《追风者》《群星闪耀时》《暗夜与黎明》、医疗剧《手术直播间》、商战剧《前途无量》《城中之城》、都市剧《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年代剧《南来北往》,都意在侧重向当代青年文化潮流的“青春叙事”倾斜,以白描手法展现青年人在人生之路上道远且艰、无怨无悔的笃定求索形象充满诗意,催人奋进。
用主流视角深耕类型故事,融入“+生活”“+喜剧”“+悬疑”的类型元素,拓宽现实主义的表达视域,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诠释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恰恰是主旋律电视剧作品日益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古装剧展现出挖掘中国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能力和令人惊艳的美学气质,将历史考据与艺术想象结合,呈现历史丰富的表情;从人性视角出发,融入家庭生活气息、喜剧元素、历史传奇等手法,塑造生动的“人”;最后,不只是涉案刑侦题材,在各类题材创作中将“悬疑+”升级为“+悬疑”,提升叙事魅力和审美情趣。古装剧《庆余年2》《天行健》《清明上河图密码》等都提供了体现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和现代主题的深刻思考,传递出正向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自然观和高雅趣味;现实题材电视剧如《微暗之火》《婚内婚外》《烟火人家》《好团圆》等对现代社会两性复杂的情感关系和婚姻爱情的描写,也在“+悬疑”的风格叙事中提供了深邃思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和文艺风貌,所谓文随代变。第34届电视剧飞天奖、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所表彰的优秀电视剧,以及2024年度推出的优秀电视剧,都具有这样的时代特征。自电视诞生后,“作为生活的副本”的电视剧从未缺席对中国发展和“中国梦”的形象记录,电视剧感应着时代变化,为迈向民族复兴征程上的中华民族书写影像“信史”,敏锐捕捉新鲜的社会生活律动和震古烁今的历史性巨变,也直抒时代阵痛与百姓焦虑,呈现出痛并坚韧前行的乐观心态,以人文情怀和丰沛诗意铸就民族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
诗意中国的文化日常:人类共同的“诗和远方”
从电视剧到电视纪录片、综艺节目,年度创作最明显的特征是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自信与厚爱。高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助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创造性转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的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
纪录片向来承担着国家相册、时代记录的使命。2024年的电视纪录片聚焦国家时政、经济、军事、外交、历史文化、自然人文、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农耕文明、民俗风物、地方美食等时代主题,勾勒新时代中国复兴的蓬勃图景和万千气象。融媒语境下的年度创作开始超越地方叙事传统,转向扎根本土与联通国际、大国风采与全球议题、人文关怀与技术加持等多维度、多视角、双向奔赴的制片方式。
首先是聚焦大国元首外交、治国方略、人民民主进程的纪录片。《登高望远天地阔——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纪实》《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举行相关活动纪实》《开辟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前景——习近平主席中亚之行纪实》等纪录片,传递了中国合作共赢的现代外交理念,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之际播出,表达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胸怀,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理念的弘扬;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于第9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播出,系统回顾了南昌舰、华龙一号、一汽红旗、数字敦煌、三江源生态、粮食安全、香港出租司机敬业礼赞等10年来事关国家安全的大事件及突出成就;《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全面呈现了京津冀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协同探索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实践和卓越成效;反腐电视专题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显示了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以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执行力度,这是当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对谈“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在新时代的战略性推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代表履职故事》以来自基层、各行业的20位全国人大代表的真实故事,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
其次是描写自然、科学、技术和大国工程的纪录片。首次采用4 K超高清影像系统全面记录中国世界遗产的系列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兼顾全球视野与本土精神,在宏大叙事与个人故事的讲述中突出题旨“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代言”和中国贡献,巧妙地进行“国家文化记忆和传承”的国际化表述;《治水记》动用高新技术拍摄中国七大流域的治水经验和超级工程的建设成就,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中国河川恢弘瑰丽的壮美景象;科学考察纪录片《再登地球之巅》从趣味科普出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青藏高原的科学探索,集中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对全球生态保护的重大贡献;以工业美学方式展现超级工程科学之美的人文科技融媒体系列微纪录片《奇妙中国Ⅱ》引领观众进行一场“科学精神的奇妙之旅”;微纪录片《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以“艺术+思想+人文”的创作理念,循着人工智能浪潮行进路线,用故事探索技术发展,引发当下与未来思考。
三是文化历史类纪录片。在“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理念下,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不断拓展题材表现领域,创新叙事视角,打造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随着中国考古事业从“冷门”到“显学”,考古题材纪录片多起来,文明探源题材渐热。《文脉春秋》利用虚拟数字技术和实景拍摄展现各具特色的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期观一城,将城市发展的文脉印记和新时代的万千气象古今贯通,回答中华文明何以昌盛不衰的文化基因;《美术里的中国Ⅳ》通过3 D技术复活了中国各大美术馆静态的馆藏经典作品,呈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生机勃勃的中国,以美育培根铸魂;《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以“考古写史”,寻脉溯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密码。
四是美食文化和文旅融合的人文纪录片。通过美食反映中国地大物博、风土人情、时代新颜和人民生活方式多姿多彩的生动样本,已成为今天的“网红题材”,其模式成熟、市场稳定、有收视保障,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浓郁的本土意味的类型。《风物Ⅱ》如一幅融地理、文化、美食、旅游于一体的“中国风物版图”。描写乡村振兴的《中国奇妙之旅》、深入新时代中国乡村腹地的《记住乡愁》第十季、展现2024年初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讲述山村20年蝶变的《千万工程》等,都改变了乡村题材纪录片以往底层、贫穷、边缘的书写,转向对新时代新农村的诗意礼赞,乡村成为贴合人性、抚平焦虑、释放压力的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
五是体育、军事、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为你们点赞》展现中国体育健儿在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上为国争光追求卓越的凌云壮志和拼搏精神;思想解读类融媒体片《淬火》选取新时代深入推进政治建军的新人新事和向战为战练精兵的时代召唤,反映人民军队的使命与担当;《牺牲在黎明》通过寻访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前碧血忠魂的感人故事,缅怀革命先烈,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是八路军》从普通人视角切入,以小人物、大历史的叙事方式讲述军民鱼水情和“人民战争”的宏大主题,将英雄史诗和广大人民生动还原为一个个洋溢着人性光辉的“我”。
鲜明的时代性、叙事的人民性、语态的亲和性、视听的创新性,令中国人从共同的时代记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情感中产生心灵共鸣,甚至跨文化共情,找到人类共同的“诗和远方”,帮助观众理解并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与先进性,激发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以对话性建构提升纪录片国内外传播的影响力。
电视纪录片和综艺都在伴随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调整步入升级换代的阶段。大型劳作纪实综艺《种地吧Ⅱ》以真素人、真纪实、真生活、真种地的探索,挖掘娱乐精神层面的价值;历经9季的音乐综艺《歌手》推出的《歌手2024》将原节目改造成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音乐竞技平台,开创了一股承载时代精神、传播文化、推动文旅融合、深化国际交流的创新实践潮流。
文化类综艺数年耕耘,已经成为有观众黏性的常青节目,年度热播综艺除了《2024中国诗词大会》《非遗里的中国Ⅱ》《国家宝藏Ⅳ》《国风超有戏》《国之颂》《大师列传Ⅳ》等,颇具创新意识的综艺依然受到观众青睐,历史切口更为垂类,视角多样,或打破艺术形态的边界,或讲述历史名人的不朽成就,或下沉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打通今人与古人情感神交的通道。 《诗画中国Ⅱ:江河万古流》利用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以中国经典名画为内容载体,设计奇幻场景,将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态跨界融合;《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突破时空限制,以“演播室文化访谈+实景戏剧演出+实地探访”的形式,演绎唐宋八大家经典诗词;《简牍探中华》致力于生动还原历史上处在“基层”的普通人的日常,外景摄制与CG特效结合的戏剧化演绎,让沉睡千年的“活态化石”开始立体,拉近了“高冷”的简牍与当代人的心理距离。虽说文物不言自有春秋,但让“国宝”说话、“文物”复活、“简牍”生动,展现最新考古成果,将考古题材故事化、拟人化、文创化,唤醒文物宝藏的当代价值,让国人在感知文明、亲近文化的活动中更加认同民族身份,在“何以中国”的文明溯源中更多激发爱国情怀,电视纪录片和文化类综艺功不可没。
文旅融合的场景价值:地方文化记忆的符号性激活
在中国,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记忆、文化符号,“广电+文旅”为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题材源泉和创新契机,越来越多的风景、风物进入电视节目,转化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场景。
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Ⅲ》是文旅融合创新的结晶,不仅复兴了电视作为日常生活好帮手的昔日功能,还以田园诗意之美带动当代文化旅游新方式,以及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的新观念,传递乡愁人文情怀时也推进着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旅行类综艺《现在就出发Ⅱ》将游戏主题与当地自然资源结合,展现出紧扣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新意;文旅美食节目《三餐四季》以美食为线,呈现中国各地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情、人民富足的美好日常生活与价值追求,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的写照。
“影视+文旅”的融合,拓展了艺术作品的实用价值,也丰富了艺术想象,出现了数部现象级的有美学突破的爆款电视剧。近年来,从反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热播剧,到2023年的《狂飙》《去有风的地方》、2024年《繁花》《玫瑰的故事》《我的阿勒泰》《日光之城》等电视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一条街、一个村越发常态化。那些有浓郁文化底蕴、地方特色、乡土风情的剧集,凭借着细节写实、人物饱满、输出正面情绪价值等特点受到观众喜爱,网友玩梗造梗也在推动剧集热度节节升高。如《玫瑰的故事》热播期间,“北京到底有谁在”的系列短视频原创内容传播量达到1800万,话题阅读量达到2800万。《繁花》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绝非偶然,其撬动的“繁花同款”生意经、带动地方旅游业升温的强势力量,让人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奇迹,“广电+文旅”助力中国内地全域旅游经济、提升地方形象,成为大势所趋。8集短剧《我的阿勒泰》电影质感的影像语言给人静水深流的意义联想,极其简约和缓的叙事风格中蕴含无穷的生命能量,让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人们都能轻易感受到“慢生活”的疗愈力量。
中国电视节目以纪实美学观念和现实主义态度,对当代生活无限趋近真实的观察、记录,越发显示出“生活的副本”和“记录新时代”的双重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影像将变成一种“历史的还原或回响”,拥有超越艺术价值之外的文献留史的魅力。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