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动作的世界非常丰富。中国舞蹈家协会从吴晓邦、戴爱莲先生开始,一直长期关注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而且戴先生尊称冯国佩先生为老师,两个人的友谊传为舞蹈界的一段佳话。很多舞蹈工作者到安徽采风汲取了无数的营养,也可以说安徽花鼓灯给了中国舞蹈艺术一个重要的支撑,一个极其丰厚的土壤。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也在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保护中积极地投入自己的力量。资华筠这样老一辈的舞蹈家们长期精心呵护,投入了巨大心血。由于他们的工作,安徽花鼓灯成为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工作当中的一个典型,一个做得非常好的榜样。北京舞蹈学院更是常年的坚持对安徽花鼓灯的关注,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开发、研究、保护、传承。应该说方方面面都有很多的贡献,更不要说安徽省文化厅厅长杨果、蚌阜市的领导们亲临研讨会,足以看出安徽的各级领导对于安徽花鼓灯的珍视、尊重、保护。安徽非遗工作的经验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安徽花鼓灯在它的传播保护研究传承工作当中也得到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怀、帮助、指导,给予宣传报道,热情的给予赞颂。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非常感动,非常感谢。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在此研讨中国花鼓灯艺术的保护、发展的问题,我们也觉得是非常恰当的。现在到了安徽花鼓灯传承、保护、发展的关键点上,在这个时候我特别的想说一个人,这就是我们的谢克林同志。
在我面前以及在所有同志面前都摆着谢克林的学术专著,这是一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研究项目的一个集大成总结。面对这样一本书,回想谢克林所走过的研究道路,让我想起王国维关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都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谢克林在对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的艺术道路上走过的正是这样的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198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谢克林本应该与我成为同学,一起就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一批舞蹈硕士,但谢克林却在安徽花鼓灯独特的土地上“独上高楼” ,他没有放弃学术的研究,但是他站在一个非常坚实厚重的大地上。为什么叫“望尽天涯路” ?谢克林一门心思投身在花鼓灯的艺术上,把花鼓灯的方方面面做了系统的梳理,所以我说他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现在他成了真正的花鼓灯专家,他要找到花鼓灯的独有的人类文化秘密。
“衣带渐宽终不悔” ——我想主要是指谢克林在研究保护工作当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首先他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披肝沥胆、搜集资料、务求详尽、征订古籍、细致校勘,为研究整体先深入细部,有分析又有综合。他的这部著作内容是相当详尽扎实的。在花鼓灯的具体保护工作当中谢克林也是尽最大努力来帮助做一些工作。工作务求扎实,不是做花架子,摆样子。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谢克林苦苦的在寻求,他找到了中国花鼓灯历史的渊源,找到了中国花鼓灯艺术的特点,他也鲜明地指出了中国民间歌舞,特别是汉族民间歌舞花鼓灯的伟大之处。他在自己的工作当中,在实践的观察基础上搭建了一个完整的花鼓灯的理论体系,把花鼓灯从一个实践性的、具体操作性的状态上升为一个完整的花鼓灯的理论体系,可以说真正的碰触了花鼓灯这门学科,或者说是一门学问。在此要感谢所有为花鼓灯艺术做过努力的人。特别感谢安徽省文化厅,感谢安徽蚌埠的政府,感谢凤台的有关部门、领导,感谢安徽各个文化部门的同志。使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有一个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做好保护的一个点。让我们一起向安徽的同志学习,向谢克林同志学习,向令人尊敬的花鼓灯艺术老老实实的学习,一起做好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
(本文为在中国花鼓灯艺术保护发展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花鼓灯艺术保护发展研讨会领导合影 赵士军 摄